固定业务卫星通信地球站站址选择应以通信网络规划和通信技术要求为主,结合水文、地质、地震、交通、城市规划、投资效益及维护管理等因素综合比较选定。
一、二类地球站站址应设在城市朝向卫星一侧的郊区且由屏蔽的地理环境内,适当靠近城市、交通方便的地方。站址选择应考虑与长途交换中心的距离不宜太远,两者可用光缆、微波直接连通,当采用微波线路时,应对频率的选用进行协调。站址选择应考虑易从附近变(配)电站架设可靠的专用输电线。站址所在地区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对于一、二类地球站,当地球站工作在C频段时,天线在静止卫星轨道可用弧段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不宜小于5°。当地球站工作在Ku频段时,天线在静止卫星轨道可用弧段内的工作仰角与天际线仰角的夹角不宜小于10°。地球站的天线朝向在用卫星或将来可能用的卫星位置与天际线间有足够的净空,而在其他方向与天际线应有一定的仰角,以便有效地阻挡地面各种无线电干扰源的直射波,从而降低干扰电平,但天际线仰角也不是越大越好,特别是在卫星工作方位上,因为地面的热噪声及人为噪声都会被天线所接收,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噪声电平,因此只要不受地面无线电系统的干扰,天际线仰角低一点为好,为了保证地球站具有良好的性能及留出卫星在轨道位置上的漂移和运动造成方位、仰角变化的余量,因此一般要求在C频段应保持5°的净空,在Ku频段应保持10°的净空。当C频段和Ku频段兼容时,应保持10°的净空。
欲了解卫星地球站分类的请进入。
站址选择时应满足系统间的干扰容限要求。地球站天线波束与共用频段的无线接力微波站应避免在大气层内出现交叠。地球站与共用频段的无线接力微波站应避免构成视通路径,天线主波束偏离角应大于5°。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微波接力系统共用同一频段时,干扰协调应按照GB/T 13620-1992《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地球站协调区应分发送协调区和接收协调区。
对站址所在地区潜在的雷达干扰应作一定的测试和评估。来自雷达系统的干扰允许值对于数字传输系统,由于调制电平不同,其门限载噪比(C/N)th也不同,因此,载噪比(C/I)要求也不一样,参照ITU-R的有关建议,对于数字传输系统,地球站接收机输入端的信号功率与雷达干扰功率之比(即载干比)应满足于公式C/I≥(C/N)th + 10。式中:C/I为载干比,地球站接收机输入端的信号功率与雷达干扰功率比(dB);(C/N)th为传输不同数字信号时,对应于误比特率门限载噪比(dB)。
欲了解卫星通信系统与其它系统间干扰容限要求的请进入。
地球站天线波束与飞机航线(特别是起飞和降落航线)应避免交叉,地球站与机场边沿的距离不宜小于
站址应有较好的卫生环境,应避开产生烟雾、尘粒、散发有害气体的场所和腐蚀性排放物的工业企业。站址选择在有安全环境的地方,不应该选择在易燃、易爆的仓库和材料堆积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附近。站址不应该选择在地震带和易受洪水淹灌的地方,应避开断层土坡边缘、古河道及有可能塌方、滑坡、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或古迹遗址的地方。
各种近区场障碍物对天线远区场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线增益、波束宽度、波瓣偏移及旁瓣电平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对于近距离的障碍物和障碍物偏离视轴角度小的情况,影响尤其严重,因此,天线近场需要严格保护。要求从地球站天线口面至0.25d0(d0 =2D2 /λ)处(d0为近场区与远场区的分界,D为天线直径、λ为工作波长)以天线口面为截面的管状波束内不准由诸如树木、堆积物、塔杆、建筑物、金属物等各种障碍物,对波束边沿以外宜有大于10°的保护角。应保证天线前方的树木、烟囱、塔杆、建筑物、堆积物、金属物等不影响地球站天线的电气特性。从天线近场特性的有关资料分析看,在D/λ=100时,距离天线口面0.05d0距离内,保护角大于10~15°,对天线电气性能影响才可以忽略,由于从天线口面至0.25d0处存在一个不发散的管状波束,为了不影响远区场的天线性能,要求管状波束内不准有任何障碍物,而且还应有大于10°的保护区。
为了防止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卫生部颁布了GB 9175-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因此,应依据这两个标准,严防地球站无线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在计算天线前方居民住宅的高度时,可按照这两个国家标准中的要求严格的作为计算依据进行计算,另外,在计算时还要考虑到天线近场电气性能的保护,使天线前方的建筑物高度既满足环境保护和卫生标准,又满足天线近场电气性能的要求。
欲了解卫星地球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的请进入。